聯儲局量化寬鬆的反應 大家更願意借錢

明顯地,當市場已經近乎零利率水平,一如日本長期以來的情況,繼日本日前擴大購買國債規模,以及早前英國採用,現在美國也得採用量化寬鬆的政策。

說得直接點,所謂量化寬鬆,只是增加貨幣供應的其中一個手段,以往慣用的是調控利率,現在利率不能直接調節,則由央行向市場買入資產,間接上是把錢注入經濟體系了。

效果上,當央行買入債券後,債券價格上升,孳息下降,正好是今天見到市場上的實際反應。而對於私人市場的借貸來說,有助降低整體利率,令大家更願意借錢,再流入其他實體。

對於這種方法,一直以來關注點是會否刺激通脹,最終失控,難以收拾。對此,一般意見認為,由於這種增加貨幣供應的方式,不同於日本或多或少是政府為了應付本身的財政開支而作出的印鈔行為,英美的情況更能針對信貸市場的緊張情況。

事實上,在較早前以至兩天會議時,各界都在猜測會否開動這一招,而當世界各地都相繼採用,美國亦無計可施之際,相信這一招亦是大家預計之內,只是具體時間未定而已。

當大家看到這個情況,再配合美國上月CPI升0﹒4%(按年升0﹒2%),這個數字比一般預期為高,明顯地,只要大眾信心不再惡化,政府注資和增加貨幣供應的行動,最終必然會收效,而在救災期間,必然注入遠多於所需的錢,以期達到刺激經濟之效,這種動作對通脹預期的改變,不言而喻,而且還未包括美國政府為了應付本身財政開支的其他動作的效果。

正因如此,美元一旦更廣泛使用這個方法,在零息之後堅持增加貨幣供應,最終必然是貨幣的實質購買力大跌,美元不值錢,歐元在聲明之後應聲上升合情合理。而在這種合情合理的推測內,同樣合情合理的是小心任何可以如此這般隨心所欲地增加供應的東西,相反,應該買入難以隨意增加供應的物品。明顯地,實物難以無限量像吹氣般無中生有,實物商品對貨幣升值,是最合情合理的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