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料出手抑炒樓 嚴打高槓桿借錢首期

內地一綫城市樓市近期炒風熾熱,內地有評論認為,買家借錢支付首期的投機行為,是導致深圳等地樓價爆升的主要原因。不過,這類投機行為,可能已觸動中央神經,外電昨天引述消息人士透露,內地金融監管機構計畫出招控制樓市借錢風險,包括打擊以高槓桿借貸作首期的行為。

外電報道指,中國人民銀行及中銀監等金融監管部門將對樓市融資風險加強審查,而有關借錢措施將打擊發放用於買樓首期的貸款。現時不少買家向地產發展商、中介機構、小額貸款公司、網際網絡(P2P)金融平台等借錢入市,已惹起當局關注。監管機構會要求商業銀行嚴格審查置業按揭貸款申請,若買家的首期借貸資金來自上述高槓桿貸款,銀行應拒絕發放按揭貸款。

報道又指,中國政府正計畫嚴控內地「炒樓」熱潮,上海高級官員認為當地樓市過熱,應予以更嚴厲調控。消息人士指,監管部門將加強房地產信貸的壓力測試,但並無透露具體詳情。人行借貸及中銀監亦暫未回應有關報道。

中原集團上海區分析師劉原表示,若有關措施嚴格執行,投資者的心理會受影響,有機會拖累樓市銷情。

內地樓市借貸出現嚴重兩極分化局面,一綫城市樓價飛升,三、四綫城市卻飽受庫存困援。有中資大行分析員指,投資客比例已超過三成的深圳,出現過度炒作的情況,連實際的置業需求,亦已經被透支。

國家住建部部長陳政高出席兩會時表示,該局正在高度關注部分借錢城市房價急升問題,又指具體措施包括嚴格執行限購及稅收政策、增加土地供應面積、增加中小戶型供應數量及打擊各種交易中違法違規行為等。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因素,以及城鎮借款化的趨勢維持不變,故仍看好今年房地產市場,認為會平穩健康發展。

低息借錢的條件

一年一度難得可以低息借錢,大家都可能想銀行手鬆批多啲,要成功爭取,就要睇自己的實力,其中你的收入及職業是重要一環。

「強者愈強」遊戲規則

或許你會奇怪財務公司稅人貸款計劃經常標榜不設規限,甚至只要出示身份證及手機號碼便可以申請貸款,何解銀行每年的稅貸借錢計劃會對借款人設下較多的規定及限制。

要解開此疑團,就要先了解銀行每年推出稅貸的主要目的。稅貸息率不高,加上宣傳推廣等費用,從銀行角度其實算是「無肉食」的產品,但透過借貸稅貸優惠,銀行可以吸納優質的新客戶,只要客戶滿意銀行的服務及建立長遠互信關係,銀行日後就可以在按揭、保險或其他理財服務賺取更多收入,因此稅貸會設定門檻,讓銀行可以篩選出有一定收入的客戶。至於標榜手鬆的財務公司,其實對能夠提供固定入息證明的申請人亦會額外給予息率優惠,可見個人貸款始終是一個「強者愈強」的遊戲。

雖然各大稅貸計劃都標榜貸款額可高達數十萬元甚至逾100萬元,不過批出貸款額,銀行必定會按申請人的借款收入作考慮,部分銀行更只會批出相等於繳稅額數倍的稅貸金額。想增加稅貸額,申請人可以固定收入證明與銀行作進一步商討,不過要有心理準備銀行可能會酌量提高稅貸息率。另一方法是勤力格價,一些在稅貸市場較進取的銀行,在批出借錢稅貸額上會較為寬鬆,想以低息借更多平錢的打工仔,不妨問多數間銀行「格價」才作出抉擇。

留意特選客戶條款

部分銀行強調稅貸息率可低至兩厘以下,但細看優惠表,你會發現表格往往會一分為二,超低利率只提供予特選客戶,而一般客戶稅貸息率與一般稅貸計劃分別不大。再翻看特選客戶條款,你又會發現原來其中一項重要定義是指定行業,而指定行業離不開大家印象中較「穩陣」的職業如專業借貸人士、公務員、公用事業員工、醫護人員及大、中、小學教職員,假如你幸運地屬於這類業界的從業員,而且是貨真價實的「長工」,當然有更充裕條件以超低息爭取更大額度的稅貸。若你只是在私人機構工作亦不用灰心,部分銀行為提高稅貸計劃競爭力,以劃一優惠作賣點,不切職業門限,因此選擇稅貸時,必須用心細看計劃借錢的條款。

信貸評分是成敗關鍵

不過別以為收入高兼從事指定行業,申請稅貸時便能夠萬無一失。銀行審核稅貸申請時,還會參考客戶的信貸評分作考慮。信貸評分報告會詳細列出申請人現有的信貸賬戶、已結束的信貸賬戶、過期欠款信貸賬戶及有關債務訴訟的紀錄,換言之,即使申請人收入高又是指定行業從業員,不過申請人債務纏身又或信貸借貸紀錄欠佳,銀行仍會拒絕批出稅貸,又或只批出部分額度稅貸,並會收取較高的稅貸利息以平衡風險。

假如擔心過往拖欠卡數,又或曾因為「大頭蝦」忘記準時償還個人貸款等往績會影響自己的借貸信貸評分,不妨花200多元向環聯訂購個人信貸報告,報告不單會為你的信貸紀錄作評分,更會列出過往有哪些機構曾查閱你的財務紀錄,充分了解自己的財務評分後,便更有把握向銀行爭取更大的稅貸額度。

ASIC就只付利息房貸警告借貸機構

澳洲金融監管機構–澳洲證券投資委員會(ASIC)發現,澳洲的金融借貸機構在針對只付利息的房貸進行資格評估時沒有盡其職責。

據澳洲新聞網報導,澳洲證券投資委員會就只付利息的房貸發佈了一份報告,稱借貸機構需要提高它們的標準,以符合消費者保護法。

該委員會審查了包括四大銀行在內的11家借貸機構的140份客戶房貸文件。結果發現,其中有40%的案例,借貸機構在對貸款人進行估算時,所假設的他們還清本金所需要的時間長於他們實際所需要的時間。

在超過30%的案例中,沒有證據顯示,借貸機構考慮過只付利息貸款是否適合於貸款人。此外,還有在超過20%的案例中,借貸機構沒有考慮貸款人的是實際生活支出,而是依賴於標準支出進行估算。

證券投資委員會表示,自2012年以來,對只付利息房貸的需求大幅上漲了80%左右。 只付利息貸款在希望以最少初始持有成本,獲取更多資產的投資者中頗為流行,但也會導致借款者在貸款期間的還貸明顯增多。

該委員會副主席凱爾(Peter Kell)在一份聲明中說:「只付利息房貸可能對某些借款人是合理的選擇,但借貸機構必須建立完善的客戶還貸能力的評估流程,同時還要考慮到一旦只付利息期結束後還貸增加的問題。」

他表示,借貸機構應該負責任地放貸,以不至於讓消費者因無法承受而承擔債務,特別是在如果利率上升的情況下。」

利率比較網站Canstar的金融編輯戴維斯(Justin Davies)表示,只付利息房貸對於投資者可能是個不錯的主意,但對於想使用它來降低還貸額的自住房主來說則令人擔憂。她認為底線應該在貸款的第一時間就要考慮是否能夠還的起貸款。

「人們只需要真正想清楚他們為甚麼要採用只付利息的房貸。如果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稅收減免,這可能是合理的,但如果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便於自己的現金週轉,那這不一定是一個好主意,」她說。

預警中國家庭財務風險:2.7%家庭已資不抵債

家庭借貸是現代社會普遍而重要的經濟現象。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管制的放鬆、金融工具的創新、消費觀念的改變,使得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都經曆了家庭債務快速擴張的過程。

我國居民消費信貸的快速發展始於20世紀末期。1997年-2013年,我國家庭消費信貸總規模從172億元增至12.97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47%,家庭消費信貸占GDP的比例從2.17%快速上升到22.7%。

同時,家庭經營性貸款也在逐步增長。金融機構住戶經營性貸款餘額從2007年的1.79萬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19.85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85%,占2013年GDP的27.6%。也就是說,通過金融機構向家庭發放的住戶貸款餘額已占2013年GDP的50.3%。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不同,我國家庭債務除了來自銀行或信用社等正規渠道,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親朋好友等非正規渠道。2013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顯示,家庭民間借款占家庭債務總額的32%。若考慮民間金融規模,我國家庭債務規模相對於GDP的比重雖然遠低於歐美國家,但已經接近於日本和德國水平。而且不可忽視的是,家庭債務持續擴張已經凸顯出一些潛在的風險。

調查數據還顯示,我國約有34%的家庭擁有負債,戶均債務為4.3萬元,其中有負債家庭的戶均債務為13.5萬元。從債務收入比看,全國家庭的債務收入比為68.7%,資產負債率為5.9%,其中有負債家庭的債務收入比為197.8%,資產負債率為15.8%。

根據美聯儲的數據,美國家庭在2010年的債務收入比為90%,資產負債率為16.4%,有債務家庭的債務收入比為166%,資產負債率為22%。也就是說,我國借債家庭群體的債務收入比遠超美國,債務負擔較重。即使剔除不會直接對銀行係統產生衝擊的民間借款,我國借債家庭的債務收入比也已高達134.5%。

全國有2.7%的家庭已經出現了資不抵債的情況,在借債家庭中,8.1%的家庭資不抵債。這個數字已經不低,美國家庭成功申請破產的比例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僅有1%、1.3%和1.4%。

適度的家庭負債不僅可以平滑消費,提高生活水平,還能促進經濟增長。而一旦家庭負債過高,就會造成家庭財務危機,影響到社會和諧以及宏觀經濟的穩定。雖然我國家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債務來自民間,但對於單個家庭而言,無論是通過何種渠道負債,過重的債務負擔勢必會導緻家庭陷入財務困境,從而影響到銀行係統的信貸風險。對於中國這樣的處於經濟轉型時期的新興國家,在擴張信貸規模的同時,應警惕債務膨脹對宏觀經濟的衝擊。

流動性短缺 中央借錢機會微

內地市場流動性持續緊張,銀行繼續鬧錢荒,昨日上海銀行同業拆息(Shibor)及主要質押式回購全綫上升,市場指因有大型銀行加入借錢行列,市場資金緊絀,引發對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預期上升。

對於近期的「錢荒」,分析認為主要是由於資金流出超出預期。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美國經濟持續改善,加上美國聯儲局提早收水的預期,都增大資金跨境流出中國的壓力,這也解釋了為何五月新增外匯佔款大幅度低於四月。

雖然有傳內地四大行正向人行施壓,希望人行能釋放資金,緩解當前流動性異常短缺的問題,不過,有分析認為,央行降準的可能性不大。市場人士指,一旦央行放鬆了貨幣政策,將會加重資金流出,對外揮市場帶來衝擊。

近日A股走低,主要是憂慮一旦IPO重啟,新股集資會抽走市場資金,對市場構成壓力。不過分析指IPO重啟的利淡消息在前一段市場的大跌中已釋放,因此市場反應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