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出口戰略,正面臨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的首次重大調整。大陸商務部正考慮把穩定出口戰略的重點轉向「創造」外需。
此前,國際需求一直十分旺盛,大陸商務部的政策是鼓勵大陸商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不斷擴大。商務部近期召開的多個會議上,內部對於「創造外部需求」的出口政策新導向已達成共識。據悉,加快自由貿易區和邊境合作區的建設,將成為下一步政策重點。
大陸商務部國際司資料顯示,這一輪經濟危機中,中國與自由貿易夥伴國雙邊貿易逆勢上揚或降速較緩,主要出口產品在自貿夥伴國的市場份額也保持上升態勢。
大陸商務部國際司認為,「自貿協定在穩定外需、保持份額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商務部也在考慮貸款給第三國,促其購買中國產品策略的可行性。
2001年大陸加入WTO後,外貿增速連續五年保持在20%以上,創造了「中國出口神話」。2007年,出口占GDP比重高達37.57%。這期間,外貿政策也經歷最初的「促出口」、薄熙來的「減順差」、陳德銘2008年的「不提減順差」和2009年的「力保出口」的演變過程。
大陸全國政協委員、原國稅總局副局長許善達說:「這段時期外部需求強烈,只要企業積極的生產,就有足夠大的市場容納我們的產品。政策的重點也是在生產環節增加生產量,鼓勵生產商出口。」
經濟危機爆發後,大陸頒布一系列措施刺激出口,在11個月內七次上調出口退稅率。但一系列政策的強化,並沒有阻擋住出口的下滑。今年前7個月,出口貿易6,271億美元,下降了22%。
儘管連續五個月的環比上升讓業內人士看到希望,並預測出口會在第三季末或第四季反彈。但是商務部一位人士說:「出口有季節性因素,環比沒有參考的價值。全年來說,負20%是大家比較認同的一個觀點。」
在這個過程中,商務部意識到按照過去的政策模式,單純等待歐美需求回暖,已經無法有效保證中國出口的穩定增長。
對於中國如何在國外「創造」需求,加快自由貿易區和邊境合作區的建設,成為最近商務部內部會議上達成共識的政策核心。
金融危機中,大陸對自貿夥伴國出口表現,明顯好於同期對全球出口。1至4月,主要出口產品對全球出口總額全部出現負增長。但是,部分主要產品依靠自貿協定,在各自貿夥伴國需求萎縮、融資困難的情況下,逆勢實現出口增長。
大陸商務部資料顯示,十種主要出口商品中,有七種產品對自貿夥伴出口情況好於對全球出口,其中家具、箱包、鞋類增幅高達214%、72%和52%。
根據中國大陸已實施的自貿協定,2009年恰是上述幾種產品關稅減讓「大年」,降稅比例從10%到40%不等,可見自貿協定優惠政策對中國出口的促進作用。
除了自由貿易區還有邊境合作區,通過合作提高這些較貧困國家勞動人民的生活水準,提高消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貿易需求。
除了加速自貿區、邊貿區建設,通過稅收優惠來促進產品出口外,借錢給其他國家搞建設,促進他們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成為一個更大膽的想法。當大陸商務部正在研討這一舉措可行性有多大時,許善達拿出了他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許善達說:「以往的戰略是外需特別強烈時,我們如何與別人搶份額。但當外需萎縮時,我們以往的政策是無效的。」
是不是要等到歐美市場恢復呢?商務部在此前的一個研究中得出結論,即使美國的經濟恢復,但消費模式很可能會發生改變。原來美國是零儲蓄,現在美國的儲蓄率是6%至7%。
根據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內部報告顯示,大陸的產能利用率只有50%-60%,主要集中在鋼鐵、水泥、鋁、銅、鋅、礦石等基礎性行業,石化冶煉業的產能過剩非常嚴重。
由於短期內大陸國內需求難以出現較快增長,投資需求在2010年以後也難以保持眼下這樣一個增長速度,這些產能過剩的產品,必須要在國際上找到買家。
對此,許善達近期向商務部遞交了一份方案,闡述擴大外需,降低產能的新版「馬歇爾計劃」。這項計劃初步規模為中國動用5,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46兆元)外匯儲備,向亞、非、拉洲發展中國家提供國家貸款,並要求在中國企業中進行專案招標和產品採購。
按照設想,這一計劃既可增加出口,消化大陸過剩的產能,還可以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並為國內提高居民消費爭取時間和財政資源。
一位商務部人士說,這一計劃和商務部此前內部做出的一個方案不謀而合,對擴大外需市場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許善達分析,計劃如要實施還有制度障礙,眼下,按照規定,外匯儲備不能直接向外借貸,銀行需要用人民幣向外匯局購買外匯。另外,眼下中國銀行的貸存比較低,有很多人民幣存款貸不出去,但是又不能貸給外國企業。